在老新村里见缝插针,以合理布局、方便使用引导居民将电动自行车停到指定地点充电,工业园区四个街道的动迁小区电动自行车整治效果明显。昨天,市“331”督察组前往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徐家浜二村,现场查看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情况。
微信扫一扫,即可完成缴费,每小时仅需0.15元就能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白色顶棚遮阳又防雨。记者昨天在徐家浜二村看到,老新村里的新设施让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动迁小区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以前居民为了充电,从楼上挂下长长的电线,安全隐患很大。”娄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查勤明介绍,在“331”整治行动之前,楼下停车楼上“飞线”的情况很普遍。电动自行车长时间充电加上私拉电线的情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旦遇到下雨等特殊天气,很容易引发火灾。
整治行动启动后,娄葑街道成立了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的要求,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让居民积极参与整治。查勤明告诉记者,经过深入调研,并参考了其他社区充电桩建设的模式,结合街道内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娄葑街道在2个月时间内,顺利完成方案制定、意见征集、项目公示、工程招标、施工建设、质量监理、后续服务等诸多工作环节,同时克服绿化迁移、场地硬化、管线避让、点位调整、供电保障、高温酷暑等诸多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充电桩工程建设。
目前娄葑街道已建成永久性充电桩点位967个,面积40994平方米,充电桩2350个,能保障27329辆电动车停放、充电。查勤明介绍,为了方便居民且不影响其他原有设施的使用,充电桩挑选了居民楼侧面的空地进行建设,避开了楼前的水电煤等重要管线,另外,充电桩的顶棚避开了屋顶落水处,避免在雨天时出现扰民的情况。由于充电价格比较实惠,充电桩建成后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在实际使用中,付费可以使用各种电子支付形式,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居民还可以通过购买充值卡的方式完成缴费。
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朱伟兴介绍,目前,工业园区四个街道的动迁小区均已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设施,可惠及约5万户、20万动迁居民,总投入达1.7亿元,完成建设充电设施7000余处、桩数近2万个、车位数达11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