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领域比电动汽车行业更适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网语了。这种状况可以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最近说的一番话中听出来。不久前在深圳举行的“智汇京深˙2016汽车产业资本峰会”上,董扬表示:“电动汽车今年增长比预计要低一些,原来预计今年会增长1倍,达到约75万辆,但实际可能只能达到50万辆,但增长慢一点可以更扎实。”
细品“扎实”这个词,会感觉里面隐约带有“骨感”的意味,这就跟把增长下降表述成“负增长”一样。而这种负面的“骨感”,还可以从另外一组数据中体味出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10月初,北京个人及单位新增上牌纯电动小客车为1.63万辆。照此估算,今年6万辆的指标数量,将有超过7成的号牌遭弃号。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在北京市场做了一项关于充电桩使用率的调查,结果令人唏嘘:通过车辆使用需求、充电桩的服务能力综合计算,一天24小时中运营商充电桩工作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利用率仅10%。该调查结果与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全国充电桩使用率一致:截至9月,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0万个,实际使用率只有10%。按成本核算,利用率要达到30%以上,运营企业才能实现盈利。这一直困扰着运营企业。
充电桩成为“充数桩”,困扰运营企业,其背后的原因却是运营企业困扰了消费者。第一个困扰是充电桩的质量和安全性堪忧。目前充电桩技术尚不够成熟,行业标准不统一,众多企业为了抢食这个市场一拥而上,导致乱象丛生。许多区域运营服务商为了跑马圈地,在市场竞争中大打价格战,只顾产品数量,忽略产品质量。这就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北京市直流充电桩质量测评报告》显示,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产品,充电付费方式多样,用户支付不便捷,且支付价格差异明显;按金额、按电量、按时间等充电模式半数虚设;部分充电桩未设置“超时错误”处理机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通信信号质量参数不合理,影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