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行业迎来大规模提速发展机遇期。最新出台的《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披露,北京未来三年将再建不少于5万个充电桩和100座换电站,成为市场主体们新的掘金点。
在6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表示,在发展“新基建”的过程中,将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模式,充分发掘社会资本的效率和潜能。
充电桩企业、车企、运营平台……在“新基建”的助推下,正有越来越多元的市场主体加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及运营的赛道,而它们或合作或角逐的方式也在悄然转变。经历了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和建设速度逐渐滞缓后,在新一轮发展和转型期,多主体入局各自又有着怎样的布局和野心?目前充电桩运营的分裂格局又该如何打破?
入局者众
3月4日,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多月后,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着墨,强调加强有效投资,支持包括充电桩在内的“两新一重”建设。
政策频频加持。就在六年前,刚刚起步的充电桩市场还寂寞无闻。2013-2014年,此前以国网为主的充换电设施市场全面开放,大量社会资本涌入。
如今占全国公共充电市场份额41%的充电运营商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就在这一时期成立。充电桩行业在百花齐放中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达到450家之多。